2019-08-23 15:42:24
央廣網北京8月23日消息 據中國鄉(xiāng)村之聲《三農中國》報道,通常來說,利用無人機噴灑農藥,效率要比人工施藥高出40至60倍,對種植大戶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。也正因如此,“植保飛手”最近幾年成了一個熱門的職業(yè),年輕的“飛手”有了施展才華的地方。
說起“植保飛手”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既有面子又有票子,且前景好,市場緊缺,上崗容易。如果按照單價每畝12塊錢計算,干半年歇半年,“飛手”年收入在30至40萬左右,實在讓人心動。據媒體統(tǒng)計,2015年全國只有300多名“植保飛手”。而大疆農業(yè)的最新數據表明,僅在浙江,目前持證的“植保飛手”就超過了500名。那么,“植保飛手”究竟是怎樣一種職業(yè)?酷炫的工作模式背后,又有怎樣的酸甜苦辣?中國鄉(xiāng)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為您揭開“植保飛手”的面紗。
徐春暉:近年來,隨著農村勞動力短缺、人工費上漲問題的凸顯,以及農業(yè)植保無人機技術的逐漸發(fā)展進步,越來越多的農業(yè)大戶對于無人機植保的接受度提高了。相應地,操作植保無人機的專業(yè)“飛手”也成為搶手的職業(yè)。作為新興職業(yè),“植保飛手”真的如我們想象的那樣“錢”景廣闊嗎?
我認為,不管做哪一行,想收獲就必定要肯付出。“植保飛手”也是如此。
以山東的一位“植保飛手”為例,他一年的工作行程大致如下。每年的11到12月份,他趕到廣東或海南給菠蘿、南瓜、椰子、砂糖橘等進行作業(yè),一直工作到到第二年的3到5月份。然后,他去湖北、河南進行小麥除草,6月中旬到8月中旬去黑龍江,8月底趕到新疆,到了11月份,再從新疆出發(fā)去往海南、廣東和云南。他驕傲地說,有一次在東北地區(qū)作業(yè),當天給水稻噴葉面肥,從早上天剛亮一直作業(yè)到晚上,工作了11個到12個小時,當天完成了950畝。所以,這份工作在外人看上去很輕松,很賺錢,但實際上,并沒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簡單。
植保飛防不同于航拍,因此,要成為一名合格的“植保飛手”,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,同時必須懂飛行、維修保養(yǎng)、植保知識。
“植保飛手” 在開始作業(yè)前需要提前去田里踩點,給農田裝上定位裝置,之后,還要在田里做一次演示,以免作業(yè)過程中出現(xiàn)問題。而到了實際操作的當天,為了防止夏天溫度過高,藥物過快揮發(fā),打藥的時間都集中在上午5:00至9:30和下午3:30至7:30,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要凌晨4:00就起來,但即使這樣,也無法躲過烈日下的暴曬。
作為一名“植保飛手”,除了要起早貪黑、風餐露宿、風吹日曬以外,還要面對淡季和旺季的交替。也就是說,雖然“植保飛手”農忙時收入可觀,但季節(jié)性也非常明顯。在旺季農忙時節(jié),他們睡覺都會覺得奢侈,但在淡季農閑時,他們卻連一單生意都找不到。
在“植保飛手”所謂的淡季,我覺得除了要對機器進行維護和更新、進行飛防演示、開展副業(yè)以外,還要通過培訓學習,不斷地提升自我。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,還是會遇到一些繞不開的難題,比如說資金問題。一是飛機購置費以及每年高昂的維修保養(yǎng)費用;二是跨區(qū)作業(yè)人員支出成本比較高;三是跨區(qū)作業(yè)多是政府項目,賬期太長,資金周轉困難;還有就是植保無人機在高速發(fā)展,技術更新?lián)Q代快等。
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,為了鼓勵農戶及合作社引入植保無人機,在不少地方,一方面將植保無人機列入農機補貼范圍,另一方面加大對“飛手”的培訓力度,讓更多植保無人機“飛入每塊農田”,切實提升植保技術的綠色化與智能化。
在我的眼中,“植保飛手”就像曾經的“麥客”一樣,哪里需要就飛到哪里,在全國各地跨區(qū)作業(yè),幫農民解決打藥難題。他們在田埂上揮灑著汗水,在天空中放飛著夢想,用對農業(yè)的熱愛和服務農民的初心,用不怕吃苦的堅持,既見證、推動著飛防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也在革新著傳統(tǒng)的農業(yè)生產方式。